目前分類:醫療保健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素問.金匱真言》說:「脾開竅於口」,《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在唇。」都說明唇與脾胃密切相關。再看其它經脈的走向,口唇其實不僅候脾胃,而且與大腸、肝、腎、任脈、督脈、沖脈都極為相關。故嘴唇可反映臟腑精氣狀況,觀測嘴唇能預知疾病。

        舉例而言,嘴唇腫屬實症病,唇萎者,代表氣虛,容易疲倦,整天想睡;上唇肥厚,下唇細小者,可能經常有腹脹的毛病;唇色發白而且看起來腫腫的,表示脾虛,多半胃口不好,常會腹脹、大便拉稀;唇縮流出口水者,是脾冷之症,可用理中湯來改善;唇色焦黑,伴有煩躁口渴者,是裡熱之症,可用白虎湯來治療;嘴唇顫動,常為中風先兆,要特別小心。

        嘴唇乾裂也是常見的問題,中醫主要分為兩型:
        1.脾胃熱盛:多因熱邪入裡或多食辛辣油炸所致,使得口唇紅腫有裂溝,伴有煩渴、多食易飢、口臭、大便秘結;可用清涼飲來清泄脾胃實熱。
        2.陰虛火旺:多由急性熱病耗傷陰液,或情緒壓力,化火傷陰,或過服燥熱藥物,造成唇赤乾裂、顴紅、盜汗、虛煩失眠、小便黃、大便秘結;可用滋陰地黃丸來滋陰液清虛火。

        至於口唇泡疹,是口唇黏膜與皮膚交界處發生的成簇的小水泡,半透明,初發時有癢或刺激感,隨後即出現疼痛,一星期左右即結棕色痂,痊癒後不留疤痕,多為單純性泡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另外,由於督脈起於長強而終於唇繫帶與牙齦交接處,任脈起於會陰而終於下唇之承漿穴,會陰為任督交會之處,而痔瘡生於肛門內外,與任督二脈有密切關係,故痔瘡可通過經絡,反映至唇內正中與牙齦交界處的上唇繫帶上。如果上面有形狀不同、大小不等的小濾泡及小白點,對痔瘡有相當的診斷價值。小點的數量與所罹患的痔核數成正比,小點在唇繫帶正中線上,可能是外痔,小點在正中旁可能是內痔。小點色白且硬,表示痔核生長的時間長,色紅而軟,表示痔核形成的時間短。

        總之,不管是語言的表達或感情的傳遞,都有賴靈巧而敏銳的嘴唇。就醫學觀點而言,更可以經由嘴唇透露出健康的訊息。因此,有空不妨攬鏡自照,仔細觀察雙唇的外觀與色澤,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麻吉的運動飲食計劃◎

哪些食物最適合運動時的需要?
運動後,又該怎麼吃才不發胖?從現在起,著手訂做運動飲食計劃吧!

 文.李怡嬅

2006/11 康健雜誌 96期

上完90分鐘的彼拉提斯(Pilates)課程,雅媛(化名)臉色發白、手腳顫抖、精神有點恍惚、額頭不斷冒汗,她只好靠著牆,藉由深呼吸緩和抖動的四肢。

慢慢走到附近的小吃店,她將食物囫圇吞棗往肚子裡送,半小時後,虛弱感才逐漸消失。

雅媛記起下班後沒吃東西急忙趕赴健身房,「沒料到餓肚子運動的後果這麼嚴重,」她心想。

的確,像車子加了汽油才能奔馳,運動前,身體也需儲存足夠的燃料,才能持續跑、跳、熱舞。

此外,運動進行中及結束後,能源補給也不能少。

許多人怕胖,認為運動完不吃東西,能有較好的減重效果。但「這是剝奪你身體所需的能量,」美國運動協會(ACE)提出警告,精神萎靡、肌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將接踵而至。

運動時如何搭配飲食?

到底,哪些食物最適切運動時的需要?又該怎麼吃而不發胖?《康健》請教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台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提供以下建議:

碳水化合物:運動前「首要多吃高碳水化合物──多醣類且低脂的食物」,美國《預防雜誌》(Prevention)指出。

劉珍芳解釋,因為碳水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後,會轉化肝醣、再分解成運動時肌肉收縮、神經傳導最重要的能量──腺核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簡稱ATP)。

運動後蛋白質扮演重要角色。蛋白質由20多種胺基酸組成,是構成肌肉組織的原料。

李祥瑞指出,運動後肌纖維內蛋白質的合成速率最快,有助肌肉生成、代謝,及修復。

運動前、後,建議吃具抗氧化效果的維生素C、E及潃J蘿蔔素,主要對抗運動時產生的自由基(運動時耗氧量增加所致)。

別忘了多喝水。純水、含糖4~6%的果汁(此濃度最適合人體吸收),或運動飲料皆可。

水能調解體溫、舒緩心跳、避免脫水現象等,對人體的重要性數不盡。

運動後體重減少、或感覺口乾舌燥、排尿減少、尿液顏色深,都是身體缺水的警訊。補給水分,直到不再口渴或尿液顏色變淡,讓身體得到滋潤。

一般建議,在室內活動、時間在一小時內,喝純水就好,若在戶外、溫度超過攝氏26度、奔馳跑跳超過一小時、大量流汗後,喝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含鈉、鉀能補充水分、平衡身體的酸鹼值)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的食物禁忌

1 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因會影響胰島素分泌,」美國運動協會(ACE)指出,喝完咖啡1小時後會產生疲倦感、甚至覺得虛脫無力。

2 含酒精、蘇打等刺激性飲料。「別忘了三餐營養均衡更重要,」李祥瑞呼籲,正餐是根基,「像建築物,」基樁穩了,加上牢固的建材,才會活力加倍。

3 會「產氣」的食物,造成運動時賬氣、腹痛,如豆類、洋蔥、茄子、馬鈴薯等。

4 油膩食物及甜食:如炸雞、薯條等,身體需花較多時間吸收消化,造成運動時腸胃不適,運動完吃,則容易囤積成脂肪。

5 可樂:既含咖啡因、會「產氣」、又屬碳酸飲料,台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提醒,就算是低卡可樂,不論運動前後,最好別喝。

運動的飲食計劃

台安醫院營養師李祥瑞依照一般人運動時可能需要的能量及流失水分,提供以下建議:

運動前45分鐘:一片全麥土司塗抹果醬或半碗糙米飯+一顆蘋果+水300毫升(cc)。

運動前15分鐘:不建議吃固體食物,避免運動時腸胃不適,喝水150~200cc。

運動中:每隔15~20分鐘喝120~150cc的水

運動後:兩片雜糧麵包+一杯牛奶或一份水果(蘋果、橘子),或一罐優酪乳+半碗堅果(核桃、花生),還需補充水分,以免運動時汗水淋漓造成脫水,視運動後減少的體重而定,例如少了0.1公斤則須補充0.1公升的水。

運動前,多吃含碳水化合物且低脂的食物,如五穀雜糧飯、全麥土司、麵包等。

運動後,可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瘦肉、牛奶、蛋等。

運動前、後,多吃維生素E高的食物,如堅果類的杏仁、花生、核桃等。

運動前、後,別忘補充維生素C高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芭樂、蘋果等。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裡有很多中醫或醫療的書籍
所以常常會涉獵這些書籍
像是經絡、穴道
還買了拔罐器,哪裡酸就拔哪裡,或是依照書中說到的病症穴道去拔罐
胃痛、喉嚨痛、手腳酸......
這幾個月受傷看了很多骨頭的書,對人體越來越了解,後來又去看中醫
會跟醫生聊一些穴道,發現自己對穴道的位置搞錯很多
醫生都會拿他的小銅人來解說
小銅人又有用不同顏色畫經絡線條,而經絡線上有哪些穴道也一一點出,我家的書不是只講穴道,或是只講經絡,就覺得這小銅人畫得很清楚,原先醫生是介紹我一本他們考試的書:針灸科學
這幾週去針灸了好幾次,發現那小銅人真的很好用,就請醫生幫我買看看,醫生還跟我確認好幾次,還勸我看書就好了
回到家我很得意的跟家人說我訂了一個小銅人,竟然被家人笑,還唸我「買這個要放哪裡啊」「放一個假人在家裡很恐怖吧」......
好像也有道理,而且一個小銅人也不便宜,塑膠製作的也要一千多元吧
隔日我就趕快打電話給中醫師,說我家人覺得不妥,就不用幫我買小銅人了

今天大姐因為左小腿處疼痛,去看了醫生,醫生說這裡是膽經,是膽的問題,要我大姐多多按摩小腿處,還拿小銅人跟我大姐解說,大姐一回家竟然說「應該去買那小銅人」,原本要我找個盒子放小銅人,才不會嚇到家人的大弟也開口說「可以放在客廳檯燈那裡啊」
上次是誰投反對票的
這時二姐就拿著「我的醫生」這本書,指著書中的圖,說「你們看這裡很清楚啊」
還是有反對票,哈哈~

就等下次醫生拿那小銅人跟二姐解說囉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疼痛部位:人體全身上下都有經脈循行,輸送臟腑氣血之營養。所以任何性質的疼痛都可能與局部病變有關。

頭痛:頭是所有陽經及氣血會集的場所。臟腑氣血損傷,或者內邪上擾都會引致頭痛。如頭部綿綿作痛,無寒熱,間歇性發作,勞累加重,屬於氣虛所致。另外,根據頭痛的位置,可以鑒別病在那條經絡(請參考附圖)。頭痛常伴頭暈、頭脹及頭重等症狀。

胸痛:胸屬上焦,內部藏有心肺。陽氣不足、外感病邪、瘀血、痰濁等使胸部氣運不暢、經脈不通都會引致胸痛。如心悸怔忡,活動時加重為心氣不足;心煩,為裏熱表現;胸悶咳喘而痛,痰色清稀為痰濕犯肺。

脅痛:兩脅是肝膽經絡分布的地方,又是肝膽居處,故肝膽及其經脈病變會引致脅痛。如兩脅脹痛、時常嘆氣屬肝氣郁滯,通常由情緒失調所致。

胃脘痛:即上腹部痛,是胃的位置。胃脘脹痛,吞酸噯氣為食積;胃脘刺痛,痛處固定者為胃部血瘀;胃脘隱痛,進食或溫暖按壓可緩和疼痛,伴隨嘔吐清水,進食減少為胃陽虛;胃脘灼痛,食量大,容易飢餓,口臭及便秘為胃熱。

腹痛:腹部中間至肚臍為大腹屬脾區,臍以下小腹為大、小腸、膀胱、子宮位置,脾胃經亦循行於此。小腹兩側為少腹,是肝膽經脈經過的地方。凡溫熱緩和痛症者為寒証;寒冷緩和痛症者為熱証。如大腹隱痛,溫暖按壓緩和痛症,大便稀爛為脾胃虛寒。小腹脹痛,小便困難為膀胱氣化不行;小腹痛亦與疝氣,肝經病,婦女病有關。裏急後重屬痢疾或脫肛;腸鳴腹痛為水濕,或腸內有寒;脘腹脹滿,為水腫、氣鼓。

腰痛:腰為腎的位置,故腰痛多見於腎病。如腰部冷痛沉重,陰天或遇寒加重者,多屬寒濕;腰部隱隱作痛,痠軟無力,兼有遺精早泄,多屬腎精虧耗;腰刺痛,痛處固定多屬瘀血;腰痛因活動而痛減,多為氣滯血流不暢。

四肢疼痛:肢體或關節痛,多見於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痹証。

文章取自:http://www.shen-nong.com/chi/tcm/popup06.html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因為腰椎受傷部位的肌肉會不定時有刺痛或是抽痛,
去看了中醫,中醫說如果是刺痛應該是有瘀血;抽痛就是神經問題
是這樣嗎?
查了google,果真有一些資料

其一:
文章取自:http://www.toptcm.com/big5/info/84.html
作者:百脈科技 來源:www.TopTCM.com
溢于脈外的血液停留于体內或血液運行不暢而停滯于血脈之中都叫瘀血。

  1.瘀血証的形成

  气虛、气滯、血寒、血熱或外傷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气血運行不暢或內出血,都會形成瘀血。瘀血影響气血的運行,進而可引起頭、真心痛、關節痛、半身不遂、月經不調、腫塊、瘡瘍等多种病証。

  2.瘀血証的特點

  除瘀阻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症狀外,尚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疼痛:疼痛是瘀血常見的症狀,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經久不愈。

  腫塊:外傷出血,可于傷處見青紫色腫塊或触到腫塊。体內臟腑組織發生瘀血,也在患處多可触到堅硬的腫塊。

  出血:出血也是瘀血常見的症狀,特點是血色多紫暗,常夾有血塊。

  体征: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澀,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蜘蛛痣、表淺靜脈怒張或有瘀斑。

  3.常見的瘀血証

  瘀血致病相當廣泛,其臨床表現因瘀阻的部位不同而异。瘀阻心脈,可見心悸怔忡,心胸刺痛,痛引肩背內臂;瘀阻于肺,可見胸痛、咯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血紫暗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脫骨疽;瘀阻肢体肌膚局部,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其二:
文章取自:http://bbs.zhong-yao.net/thread-17768-1-20.html
        腰痛:根据疼痛的性质可以判断致病的原因。如腰部冷痛,以脊骨痛为主,活动受限,多为寒湿痹证。腰部冷痛,小便清长,属肾虚。腰部刺痛,固定不移,属闪挫跌扑瘀血。

  根据疼痛的部位,可判断邪留之处。如腰脊骨痛,多病在骨;如腰痛以两侧为主,多病在肾;如腰脊痛连及下肢者,多病在下肢经脉。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多病在带脉。


刺痛?瘀血可以引起刺痛,由于平时运动量少,全身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瘀血,感觉还烧烧的,可能是肾阴虚,阴虚火旺,所以有灼烧感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腰椎第三四節橫突骨折受傷至今已經快要3個月
這一個月左屁股及受傷的地方偶而會抽痛或是刺痛的感覺
這幾天查網路,自我診斷可能是梨狀肌的問題

上星期四已經去看了神經內科,安排今天做神經檢查
今天上午做了神經傳導的檢查,以及頭到腳的神經狀況
報告要1個星期才會出爐
這檢查需時50分鐘,我被電流電了50分鐘
有的電力很強,真痛
用電流來刺激神經,真不知什麼人發明的
這種檢驗的工作又不是醫生的工作,不知是什麼科系才可以擔任這種職業

晚上找了一些梨狀肌的網站,將有用的轉載到我這個小部落格
讓大家以後多了一個尋找的地方
主要是讓我自己可以快速找到資料^^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http://hk.myblog.yahoo.com/wahansa/article?mid=110

腳腕及腳部的伸展運動:

一、Foot Circles 腳腕旋轉

雙手抓住大腿近膝蓋的地方,膝蓋不動,腳腕順時針方向旋轉30下,再逆時針方向腳腕旋轉30下。記住另一條腿要伸直。

這個動作有助增強腳腕的力度和靈活性,更幫助糾正臀部、腿部和腳的自然直線(alignment)。



二、Foot Flexes 腳腕屈曲
停留在上述的同一位置,把腳上下伸展20次〈上下算一次〉。

 
圖片一、二:Egoscue Method

三、Golf Ball Massage 哥爾夫球腳底按摩



把一個哥爾夫球放在腳底,尋找一些痛點或酸點,用一點力向球壓15秒左右,便會舒緩腳底的肌肉和神經。每邊腳做兩分鐘,至後試做relevé,應該會覺得容易得多。

四、Seated Rises 坐著抬腳跟



坐在椅上,腳放平在地上,把腳跟抬起再放下,做20次,換腳做另一邊。

這個動作有助訓練腳指和腳板之間的關節,對上課時做所有包含demi-pointe的動作,例如relevés, retirés, posé, pas de bourée piqué等等,都非常有幫助。

五、Toe Swapping 換腳指



坐在椅上,腳放平在地上,把大腳指抬起,放下的時候把其餘四隻腳致抬起〈一組〉,如此互相對換,一組做20次,然後換腳。記住:ball of the foot,即大腳指關節對下的圓形平面,必須一直保持貼在地上不動。

六、Pointe through Demi-pointe



坐在地上,把腿伸直,腳板通過demi-pointe而伸直至full pointe。然後掉轉方向做,從full pointe慢慢勾起,經過demi-pointe position到flex。如此做20次。

這個和上述的第四、五個動作除了有助上課做demi-pointe的各類動作外,更有效訓練雙腳的內部微小肌肉(intrinsic muscles),為以後en pointe打好基礎。

七、Calf Stretches 小腿拉筋



前腿彎曲,後腿伸直,停留30秒不動。然後換腳。


圖片三至七:The Perfect Pointe Book by Lisa Howell, 2007-2008

前後腿都彎曲,停留30秒不動。然後換腳。

這兩個動作幫助伸展小腿的兩組肌肉,腓腸肌(gastrocnemius)和比目鱼肌(soleus)。這兩組肌肉如果太緊的話,會影響跳舞時的靈活性,所以定期伸展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課前、上課時(尤其做完了rises後)和上課之後都適合做。

當然還有很多伸展運動可以在家練習,有些是幫助你糾正身體的一些不平行或現有的痛症,有些可以增強turnout等等,以後有機會再詳談。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sacrum.htm

被忽略的骶骨

 

人體的脊椎骨共有三十三塊,當中的五塊脊椎骨,合併成為身體中最大的一塊脊椎骨()  

骨位於腰脊骨最下端,與第五節腰脊椎骨接連。骶骨兩側與盤骨的髂骨緊接著。而骶骨末端就和尾骨相接【如圖】

 骨的主要功能有:

 骨與髂骨及恥骨合併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盤骨環,保護著小腹及位於盤骨中的內臟組織。

骨與第五節腰脊椎骨互相連繫,把在臀部以上身體大部分重量,由腰脊椎骨傳遞往盤骨,再分配往兩條大腿骨上去。

骨與尾骨相連。尾骨於人類而言並沒有特別的功用。但對於有尾巴的動物來說,骨提供一個固定平台,令尾巴活動時不會搖動身驅。讓尾巴能夠更有效率、自如、獨立地擺動。

骨的前後共有八個孔道,主要保護著及讓骨神經通過。身體中最大的神經,坐骨神經的部分神經線、臀部的感覺神經線、盤骨內部肌的神經線與小腹及位於盤骨中的內臟組織神經系統,都和骨神經連接著,須要通過這些骨神經孔道,並受著骨所保護。 

早半個世紀,不少醫學權威認為,盤骨是沒有真正可活動的關節存在。所以,盤骨應該不會出現關節錯位或關節活動障礙等等毛病。但是,近代的研究指出,盤骨不但有能夠活動的關節存在,而且盤骨的活動,直接影響我們日常的步式(gait)。日常的步式能否自然流暢地進行,從盤骨產生的迴旋式運動(Gyroscopic motion) ,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要產生一個正常的迴旋式運動,盤骨中的兩個髂骨關節和恥骨關節,必須處於正確的位置,而且其關節活動均沒有受到障礙方可。不正常的步式經常會引起盤骨痛、髖關節痛、下肢與腰部酸痛、膝部關節痛及退化。 

髂骨關節的錯位是引起下腰痛及盤骨痛的主要成因之一。患者一般都無法記起在短期內有任何創傷直接引致骨錯位。其實,髂骨關節是一個十分強壯的關節【如圖】。單一的創傷是不容易弄至骨錯位。有學者認為,骨錯位主要是由累積性的傷害和孩童時的創傷所引致。不良的坐立姿勢;經常搬動重物和不良的步式;不合適運動和鞋履是造成累積性傷害的主因。過早強迫嬰孩坐起來,孩童在遊戲中經常跌倒,臀部著地等都可能把髂骨關節弱化,日後容易出現髂骨關節錯位的現象,引起下腰痛及盤骨痛【如圖】。 

梨狀肌綜合症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病症,它是引致坐骨神經痛的成因之一。由於梨狀肌一端緊緊聯繫在骨上,骨錯位足以令到梨狀肌處於痙攣的狀態而引發梨狀肌綜合症。在非正式的統計上,梨狀肌綜合症的病發機會,女性比男性多出六倍。由於約只有6%的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綜合症有關。因此亦常常被醫療者所忽略。 

骨的寬闊表面除了給臀部,腰部及盤骨底部的肌肉附著外,大臀肌筋膜、中臀肌筋膜、腹外斜肌筋膜和背闊肌筋膜都正正在骨後部的表面上匯聚一起。部分上身的重量亦是經由這些筋膜,緊貼著骨表面傳遞往大腿。當骨出現功能性毛病時,筋膜的張力會被改變而出現痛楚和痛點【如圖】。不少醫療人員把這些的痛楚當作腰脊椎的毛病或是腰部肌肉毛病來處理,忽略了骨,令病情進展緩慢。

 

作者︰

梁濟康脊醫 


本文曾刊登於信報財經新聞2002年10月5日星期六醫療寰宇版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http://tw.myblog.yahoo.com/doctor-panjenli/article?mid=591


解剖學上, 梨狀肌位於骨盆後側的臀窩深層, 而坐骨神經恰好自此肌肉下方經過. 當梨狀肌因故產生結構上的改變時, 往往會間接影響到下方坐骨神經的功能, 讓神經蒙受池魚之殃.

當梨狀肌壓迫路過的坐骨神經時, 就會產生如坐骨神經痛相似的症狀. http://www.eorthopod.com/images/ContentImages/spine/spine_lumbar/lumbar_piriformis/piriformis_intro01.jpg

梨狀肌會因為姿勢不良(如翹二郎腿), 外傷, 或其他原因而產生肌肉內之疤痕組織(scar tissue), 此些為化組織會間接沾連到坐骨神經, 產生痠麻的症狀. http://www.eorthopod.com/images/ContentImages/spine/spine_lumbar/lumbar_piriformis/piriformis_cause02.jpg

 

何謂梨狀肌綜合症?

 www.ohayoo.com.tw

        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起點在薦椎的前面,止於大腿上端的股骨大轉子,它穿過坐骨大孔,將坐骨大孔分成梨狀肌上孔與梨狀肌下孔。梨狀肌的生理作用是協同其它肌肉完成大腿的外旋動作(例如盤腿這個動作)。

        坐骨神經由腰薦神經叢分出後,其走行路線恰經過梨狀肌下孔而離開骨盆,經臀部、大腿、小腿到足部,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神經。當梨狀肌因解剖上的變異或因外傷,不良工作姿勢與動作而導致梨狀肌發炎水腫、痙攣、肥厚而影響刺激到坐骨神經,造成臀部疼痛甚至放射傳導到下肢,稱為梨狀肌症候群或梨狀肌綜合症。

 

 

銀髮族操過頭 當心腿肌萎縮 轉載至台灣麻醉醫學論壇

 http://203.75.23.151/mynuke//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nuke_sid=290

很多老先生老太太喜歡清早到公園做早操, 但不是每種健 康操、健康舞都適合老年人,有 不少銀髮族做操、跳舞不 當,造成「梨狀肌症 候群」,腿部的肌肉都搞到萎縮。

內湖國泰醫院院長簡志誠表示,有些綜合各方套路 研發出來的新式 健身操、健身舞,老人強做反而容易受 傷,特 別是臀部的梨狀肌若中創、引發梨狀肌症候群 , 屁股疼痛不說,連下肢肌肉的功能都會受到 影響,門診中 已見到不少這樣的患者。

簡志誠說,梨狀肌這塊肌肉又稱為「皮夾肌 」,約位於一 般褲子在臀部設計口袋、給人擺 皮夾的那個地方,是人 體運用相當頻繁的一條 肌肉,走路、起身、爬樓梯都需要 它的「服務 」,人類一日就要操它數千次,因此不少人梨 狀肌受創;平均每十人即有七人有傷,就看傷輕或重。

一旦人類站立、走路、跑步過久,超過自己 肌力所能承擔 的運動量,就有可能使梨狀肌受 傷,產生梨狀肌症候群, 簡志誠指出,該症候 群就症狀而言,患者常先感到一側或 兩側臀部劇烈痙攣性或壓迫性疼痛,有的疼痛還放 射到 同側下肢由坐骨神經支配的部位。

而這樣的疼痛除可能反覆發作、愈來愈痛外 ,坐骨神經因 含有神經運動纖維,所以下肢肌 肉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肌 力喪失,造成走路搖 搖擺擺,或 跛行,甚至需枴杖協 助,如此疼痛加上肌力不 足結果,患者站、走時會歪著身 體,大量使用 到其他代償性肌肉,日復一日後,相關部位 的 肌肉也跟著受傷,疼痛成了這裡痛那裡也痛, 生活苦 不堪言。

簡志誠表示,一些傳統的清 晨活動,例如打太極拳,由於 身體各部位使力 平均,不會造成哪塊肌肉的額外負擔,自 然有 健身效果,但某些新設計的健康操、舞,推廣 人宣 稱老少咸宜,但部份姿勢已過度使用某些 肌肉,雖可促進 血液循環 ,肌力差的人卻易受傷,而這些姿勢往往會操 到梨狀肌,才造成不少梨狀肌症候群老年患者 ,呼籲銀髮 族做操量力而為,不要別人做你跟 著做,別人沒事你卻倒 了。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http://hk.myblog.yahoo.com/jw!dEKSbxiFER9Heq4q1NRG/article?mid=90

哪些伸展運動可以幫助你上課時身手更靈活,並減少受傷的機會。

以下的伸展動作是我根據專家及個人經驗集成,你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空間與時間的許可而去做。

一、Lunge (射箭準備動作)
左右每邊停留一分鐘


Source: Inside Ballet Technique by Valerie Crieg (A Dance Horizons Book, 1994)

這個動作可幫助伸展下腰椎的髂腰肌。這組肌肉是負責外轉(turnout)的主要肌肉羣之一。如如你終日坐著工作,這些肌肉會很緊,所以這動作很有用。

二、Downward Dog (狗扒式)
停留30秒至一分鐘,同時記得呼吸
背脊一定要伸直,雙腳平衡,小腿後面會感到拉筋的效應。如果腳後跟碰不到地下,也不緊要,但最重要是把腳伸直,肌肉收緊,而背及臀部不應感到痛楚。日以久之,腳跟便能碰地。


Source: The Egoscue Method of Health Through Motion by Pete Egoscue (HarperCollins, 1992)

這個動作可「喚醒」全身的肌肉,對長時間坐著的人有很大幫助。

Runner's Stretch (跑步準備動作)
左右每邊停留30秒至一分鐘,同時記得呼吸


Source: The Egoscue Method of Health Through Motion by Pete Egoscue (HarperCollins, 1992)

這個動作伸展大腿背後叫做hamstrings的肌肉,這組肌肉在跳芭蕾舞時會經常用到,例如battements 和 arabesque。而hamstrings (medial and lateral 兩種)也是負責turnout的肌肉羣之一

Y-shaped Ligament Stretch (Y型韌帶的伸展)
左右每邊停留一分鐘



Source: The Dancer's Body by Joseph S. Huwyler, M.D. (Dance Books Ltd, 1999, 2002)

這個位於臀部的Y型韌帶是全身最強的韌帶,它的作用是把大腿骨穩固地鎖在盤骨裏。但亦因此限制了大腿往旁和往後的伸展程度。如果每天能做這個動作幾次,可大大增加大腿向旁、後提高的角度。

五、Clam Exercise 蛤蜊動作

這是一個有效增加外轉的伸展動作,主要訓練的肌肉是梨狀肌。
首先(第一、二張相)身體側臥,雙膝傾前彎曲,臀部不動,腳板對貼,把上面的腿打開再回到原來位置5至10次,但不要強逼膝頭向天,因為要練的是臀部後面的深層肌肉,而不是大腿內側的肌肉。
最後(第三張相)把上面的腿伸直,向外轉5至10次。


Source: Tune up Your Turnout by Deborah Vogel (White Owl Publishing, 2005)


這幾個臀部後面的深層肌肉是負責外轉的其中一組肌肉。
Piriformis = 梨壯肌
Superior Gemellus = 上孖肌
Inferior Gemellus = 下孖肌
Quadratus femoris = 股方肌
Gluteus minimus = 臀小肌
Obturator internus = 閉孔內肌
Obturator externus =
閉孔外肌

Parallel Side Kicks 旁踢

上下腿拼排,上面的腿向天踢。左右兩邊重復一樣次數。


Source: Inside Ballet Technique by Valerie Crieg (A Dance Horizons Book, 1994)


Source: Tune up Your Turnout by Deborah Vogel (White Owl Publishing, 2005)

如果大腿外側的濶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 Lata (TFL)很緊或無力,會影響大腿上端向外轉(turnout)的能力。跳芭蕾舞用turnout的時間極多,這是令TFL減弱的一個原因。這個伸展動作可增強此組肌肉,令turnout更有力。

下一章會講述更多的伸展運動,例如腳肌的訓練。

記住啦:上課前一定要做熱身及拉筋啊!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折處理重在回復原功能
【台灣新生報/記者蔡清欽/南市報導】
2007.04.10 10:10 am
 

骨折造成的創傷幾乎都有外傷,基本有擦傷、挫傷、瘀傷、但也有骨折會無外傷且看不出來,骨折的原因有很多,事後的處理與復健也各有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楊書瑜指出,骨折手術後,配合適當的復健,可以有效提升復原率,縮短癒合時間。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楊書瑜指出,常聽到骨折的病人說「醫師,我的骨頭斷了,怎麼辦?會好嗎?要開刀嗎?找拳頭師傅會比較好嗎?」;骨折造成的創傷幾乎都有外傷,基本有擦傷、挫傷、瘀傷、但也有骨折會無外傷且看不出來,骨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上可分為疲勞性骨折,常因長期過度使用導致骨頭發生裂痕,好發於運動員或勞動工作者;外傷性骨折,因外力撞擊而導致骨頭移位,如交通事故、跌落;而病理性骨折乃因疾病的因素或年齡而導致骨質疏鬆,如老年人跌倒或滑倒,這些病人經由骨科專科醫師檢查,儘早進行確切的治療,利用石膏,外固定器,內固定器、釘子、金屬板以及塑膠副木進行復位。

為避免造成病人骨折處關節僵硬,軟組織沾黏,肌力喪失,功能不良等後遺症,一旦復位後即開始進入復健期;通常骨折後約三到四周即達臨床上的癒合,但在X光片上還是會看到骨間隙,且骨頭的癒合與年紀也有關係,同樣的骨折在小朋友可能四到六周即完全癒合,但到成年人則需要八到十周,老年人可能花費更久的時間才達到相同程度的癒合,所以骨折的處理重點在於使骨骼重新建立其功能。

那麼骨折後的復健治療要做些什麼呢?以下是復健科常做的處理與復健方法:一、控制水腫:骨折後因為斷骨進行復位無法活動,會有肢體腫脹的情形,且腫脹的情形不易消除,可以採患肢抬高超過心臟,輕柔且朝心臟方向連續性按摩,在腫脹肢體冰敷,或使用彈性繃帶纏繞肢體來降低水腫;二、控制疼痛:傷口或肢體腫脹會壓迫到痛覺神經末梢造成疼痛,病人一痛就不想動,不動肢體就更腫,可使用電療、短波、超音波等儀器來放鬆肌肉的緊張感,並有研究指出可增進骨骼的癒合;三、運動治療:依據病人的情況訂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運動可增加骨質的增生,減少沾黏,增加循環,降低水腫,對恢復功能多有助益。

一般治療原則為:一、緩和的全身關節運動,未受傷的關節一定要動,例如:走動,變換姿勢,收縮肌肉,都可以有效放鬆肌肉,預防肌肉萎縮;二、骨折處在可允許的範圍內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輕輕的活動骨折處的關節避免關節硬化及攣縮,更可避免組織沾黏,維持功能;三、骨折處的主動關節活動,居家復健運動:當骨折處的癒合達一定的程度時執行,以提升骨折處的功能,恢復關節正常活動角度;四、肌力訓練,並提昇關節活動角度到正常範圍;五、工作強化訓練,恢復工作,肌力恢復正常;六、不要攝取含有咖啡因及尼古丁的食物,以免影養血液循環進而阻礙功能的恢復。

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須與治療師密切配合,時時針對病人情形修正治療計畫,就能達到最大的功能結果;在復健的過程中雖然辛苦,但是只要堅持下去,配合醫療團隊一起走過艱辛的復健路,當收成了成功的果實,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7/04/10 台灣新生報】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受傷,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殘廢?
很多人都不清楚腰椎第三四節在哪裡,就不用說什麼是橫突了
還有人問我「你那橫突是不是就接到大腿骨?」

其實我也不清楚自己是哪裡受傷,反正左邊屁股痛得要死
問骨科醫生,就只會回答「你不用知道是哪裡」,這是什麼回答
後來我才終於搞清楚,腰椎在哪裡,背架的業務說大約是皮帶下面一點點是第三節處

大家可以去圖書館借一些關於背部保健的書,都會有很清楚的脊椎圖片
我們的脊椎,上面7節稱為頸椎,接下來12節稱為胸椎,然後就是5個腰椎、1個薦椎和一個尾椎,脊椎骨往背部的方向每一節會長出一個小小的骨頭稱為棘突,我們手在背部去摸到的脊椎其實是摸到這棘突,然後脊椎骨的左右又會各有一個小小的橫向長的骨頭稱為橫突
 
很多書都提到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這是人類從四隻腳進化到兩隻腳需付出的代價
但是好好訓練肌肉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在『聽疼痛說話』這書(這是『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的作者的另一本書),在第四章「直立的詛咒」Page112就有提到一個實驗,這證明了即使沒有脊椎,也是可以把身體撐起來,但是如果肌肉失去了彈性,身體就只能靠脊椎支撐了。
在我待在醫院時,醫生助理一直跟我說要我在床上要訓練肌肉,說肌肉可以撐起骨頭
 
這陣子借到的一本書『生活寶背之道』,台視文化出版的,就很清楚地介紹脊椎周圍的肌肉群,很多動作都是靠著韌帶跟肌肉,她把這核心肌群稱為人體的天然鐵衣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受傷,看到一些關於腰椎承受壓力的文章,提供一些數據參考

1.有一說
腰椎所受的壓力主要來自體重、肌力和外力,外力主要分為垂直壓力和水平方向的切力與扭力。垂直壓力主要落在椎間板上,而抗切力方面,效果不佳,主要靠背椎四周韌帶肌肉負責抗衡。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
◎在輕鬆站立時,壓力約70公斤
◎正坐且不靠背時約145公斤
◎坐著而向前傾20°,測出的壓力將近200公斤。◎有靠背的坐姿比沒有靠背的坐姿產生較少的腰椎負荷。
◎平躺時,所測得壓力最低,約二十五公斤,如果兩膝關節與髖關節彎曲成90°,則由於腰大肌的作用消失的緣故,更能減輕腰椎的負荷。因此當下背痛非常疼痛,平躺且膝蓋下墊個枕頭,可減低疼痛。

2.有一說
身體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在「鍾佩珍復健教室」這書中提到,體重70公斤的人,
◎平躺時,第三椎間盤承受的壓力為25公斤
◎側躺為75公斤、站立為100公斤
◎身體前彎20度為150公斤
◎無靠背坐姿為150公斤
◎坐姿前彎20度為180公斤。
也就是說,坐姿不好時,第三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幾乎是站立時的二倍大。
鍾佩珍指出,腰痠背痛的原因包括姿勢不正確、肌肉過度使用導致疲勞、肌肉骨骼的退化、體重過重、運動傷害、脊椎的壓迫性骨折、脊柱病變。
姿勢是最常被忽略的一環,而日積月累的錯誤姿勢,將逐漸傷害脊椎,糾正錯誤的姿勢,可以幫助減緩腰酸背痛的發生。

3.有一說
脊椎在不同的姿勢、動作下,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包括身體本身重量、活動時肌肉的收縮力、韌帶的張力等。實驗室研究發現,70公斤體重的正常人,在不同姿勢、動作下,第三腰椎所測得的壓力數據如下:

◎平躺:30公斤
◎站立:100公斤
◎咳嗽時:110公斤
◎站立前彎20度:150公斤
◎坐姿前彎20度:185公斤
◎曲膝蹲下搬取20公斤重物:210公斤
◎站立彎腰搬取20公斤重物:340公斤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