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sacrum.htm

被忽略的骶骨

 

人體的脊椎骨共有三十三塊,當中的五塊脊椎骨,合併成為身體中最大的一塊脊椎骨()  

骨位於腰脊骨最下端,與第五節腰脊椎骨接連。骶骨兩側與盤骨的髂骨緊接著。而骶骨末端就和尾骨相接【如圖】

 骨的主要功能有:

 骨與髂骨及恥骨合併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盤骨環,保護著小腹及位於盤骨中的內臟組織。

骨與第五節腰脊椎骨互相連繫,把在臀部以上身體大部分重量,由腰脊椎骨傳遞往盤骨,再分配往兩條大腿骨上去。

骨與尾骨相連。尾骨於人類而言並沒有特別的功用。但對於有尾巴的動物來說,骨提供一個固定平台,令尾巴活動時不會搖動身驅。讓尾巴能夠更有效率、自如、獨立地擺動。

骨的前後共有八個孔道,主要保護著及讓骨神經通過。身體中最大的神經,坐骨神經的部分神經線、臀部的感覺神經線、盤骨內部肌的神經線與小腹及位於盤骨中的內臟組織神經系統,都和骨神經連接著,須要通過這些骨神經孔道,並受著骨所保護。 

早半個世紀,不少醫學權威認為,盤骨是沒有真正可活動的關節存在。所以,盤骨應該不會出現關節錯位或關節活動障礙等等毛病。但是,近代的研究指出,盤骨不但有能夠活動的關節存在,而且盤骨的活動,直接影響我們日常的步式(gait)。日常的步式能否自然流暢地進行,從盤骨產生的迴旋式運動(Gyroscopic motion) ,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要產生一個正常的迴旋式運動,盤骨中的兩個髂骨關節和恥骨關節,必須處於正確的位置,而且其關節活動均沒有受到障礙方可。不正常的步式經常會引起盤骨痛、髖關節痛、下肢與腰部酸痛、膝部關節痛及退化。 

髂骨關節的錯位是引起下腰痛及盤骨痛的主要成因之一。患者一般都無法記起在短期內有任何創傷直接引致骨錯位。其實,髂骨關節是一個十分強壯的關節【如圖】。單一的創傷是不容易弄至骨錯位。有學者認為,骨錯位主要是由累積性的傷害和孩童時的創傷所引致。不良的坐立姿勢;經常搬動重物和不良的步式;不合適運動和鞋履是造成累積性傷害的主因。過早強迫嬰孩坐起來,孩童在遊戲中經常跌倒,臀部著地等都可能把髂骨關節弱化,日後容易出現髂骨關節錯位的現象,引起下腰痛及盤骨痛【如圖】。 

梨狀肌綜合症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病症,它是引致坐骨神經痛的成因之一。由於梨狀肌一端緊緊聯繫在骨上,骨錯位足以令到梨狀肌處於痙攣的狀態而引發梨狀肌綜合症。在非正式的統計上,梨狀肌綜合症的病發機會,女性比男性多出六倍。由於約只有6%的坐骨神經痛與梨狀肌綜合症有關。因此亦常常被醫療者所忽略。 

骨的寬闊表面除了給臀部,腰部及盤骨底部的肌肉附著外,大臀肌筋膜、中臀肌筋膜、腹外斜肌筋膜和背闊肌筋膜都正正在骨後部的表面上匯聚一起。部分上身的重量亦是經由這些筋膜,緊貼著骨表面傳遞往大腿。當骨出現功能性毛病時,筋膜的張力會被改變而出現痛楚和痛點【如圖】。不少醫療人員把這些的痛楚當作腰脊椎的毛病或是腰部肌肉毛病來處理,忽略了骨,令病情進展緩慢。

 

作者︰

梁濟康脊醫 


本文曾刊登於信報財經新聞2002年10月5日星期六醫療寰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