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宗教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福報功德漏了 (聖嚴法師)

我們賺得的錢財,把它放在口袋裏,口袋有缺口,錢財漏了;一個蓄水池,它要是有了大的裂縫,水也就從縫隙中漏了。我們積聚的東西,把它放到破箱子或破籃子裏,也會漏了。

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如果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

有的人布施行善,但在布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布施不在乎物資施捨的多少,在於你的發心和真誠,《賢愚經》有這麼個故事:貧女難陀誠心供燈,光明特朗,勝於諸燈,承蒙佛為她授記,將來成佛的名號為燈光如來。真誠的布施就是供養,一分真誠得一分利益,十分真誠得十分利益。願我們用真誠供養來圓滿布施波羅蜜。

你幫人忙,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指責議論,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所以我們為人處事,幫助他人,要像水那樣的柔和、清澈、隨緣,至高處流向低處的這種德性。也告訴我們為人處事不要為了一己的利益,要謙虛低頭,必能受人尊重。語雲:要成功,何妨低頭;要處世,必須忍耐。樹木花草都是向上生長,但是成熟的葵花,頭是低垂的;成熟的稻穗,也是低垂著頭。成熟的人生,往往懂得當低頭時就低頭。

有的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熏陶,也懂得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如果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恨,感到懊惱,或口不擇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甚至有的漏光了還無法彌補,真是不值。所以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慎言、慎行、慎思惟。

第一、待人要慎言,謹防口業之過。口業是我們四眾弟子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平時,在家人也都是容易犯口業。你看在家人,沒事的時候總是喋喋不休說別人過失,不說心裏就不痛快,非得說。有時針對某事越說越厲害,造業太多。這也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一個漏洞。

惡語最傷人。一個傷他人,一個傷自己。特別是對方的事情,比如說有個人犯了一種過失,你想去說他,就你想說的這一念,就像人把斧子往空中扔,那斧子能砸到虛空嗎?能把虛空破掉嗎?破不掉。而最後這把斧子還得落下來,從哪扔出還落到哪地方去,還得砸你自己。這就是自作自受,多厲害的事情!

如果你這一天忍住了,不說什麼閑話,而且心裏能夠放得非常平靜,這就是功德。即使你心裏忍不住,口要能忍住,它也同樣有功德。忍住了以後,心裏曖洋洋的,久而久之,功德逐漸地攢滿。如果你就是有那麼一點好處,剛積攢那麼一點好,你說來說去的,慢慢地,就這點東西,也沒有了。這心裏一片空白,一片空虛。所以一般口業過惡都非常大。更何況說僧眾之過,那就更大了。因為僧是三寶的代表,那是我們的命根,是我們的家。就像人坐船似的,本來要渡過苦海,你硬拿刀在船上挖個窟窿,好玩啊!挖來挖去,你能過得了苦海嗎?一旦挖穿了,你會沉沒在大海裏。所以說,說僧眾過就這麼厲害。我們現在修行就好像在大海裏航行一樣,說僧眾過就等於在海裏航行的時候,把船鑿個窟窿。過去無始劫我們造的業,我們都堵不過來,更何況你又親自去鑿個洞呢?船哪能不沉沒在大海裏呢?你何時才能渡過這生死苦海呢?

一句話可以令人成功,一句話也可以讓人失敗;一句話可以救人,一句話可以害死人,甚至一句話可以造作天堂,一句話可以造作地獄。一句良言,如三冬暖爐;一句惡言,似六月寒冰。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是一門藝術,說話一定要謙虛、感恩、讚歎、隨喜,方能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傷害到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做事要慎行,捨己為人,無怨無悔。只要真實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就去做,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的事,我們就不去做。我們所做每件事都要經過時空的考驗,才能對其善惡下定論。所以做事的人要有長遠心,更要有獨特的智慧。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地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就壞了。做事是要謹慎,但如果真的做錯了,知道就行了,不要一味地後悔,只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過失就行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間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雖做些有利於社會的事,但還是時常想到自己的利益,或者做了善事之後,再來後悔,福報功德就漏了。

第三、遇事要慎思,念念思惟善法。《地藏經》中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凡夫做不到像如來一樣如如不動,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作善惡業,何況我們的言行。又《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云:“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所以我們凡夫要多思善,少思惡,乃至於只思善,不思惡。既已給別人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思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印祖開示中也告訴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看別人的好處自然思惟別人的好處,永遠記住別人對你的好處,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就好比時時刻刻接受陽光的普照。其實有時候福報和功德的積聚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凡夫和聖人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有的人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佛制訂戒律就是要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為什麼我們修行不上路,不是別人的事,是自己的事。我們沒有按照佛的教誡去做,沒有好好地持戒。我們淨業行人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也就是這句彌陀聖號的功德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把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念佛功德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無量壽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願我們淨業行人三業清淨,信願念佛,蓮登上品。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心折損已有的福報 (聖嚴法師)

現在大多數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賺錢、享樂而展開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災難必然會接踵而來,命終還會墮入惡道。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叫崇禎皇帝,他前世是個小沙彌,在廟裏蓋房子時不慎摔死。師傅明白他的前後因果,想幫他了苦,就叫弟子用馬把他的屍體拖散。但師兄弟不忍心,悄悄地把他埋了。結果他後世作皇帝時,天下大亂,沒過一天好日子,最後只得上吊而死。

前些年某地來了一個術士,有人請他測一個人,他問這個人有沒有當官?人家問當官怎麼講?沒當官怎麼講?他說:如果沒當官,則他還活著,如果當了官,則他已經死了。果然,此人是一個小電站的站長,剛剛死。因為他的福報小,當一個小官就把福報折損完了。有人千方百計地想出名,其實如果沒有實際的功德和福報,出了名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報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災禍,而且如果災禍還抵不了名聲的話,還要到惡道中去消業。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億觀音心咒,她到處跟人講,後來請一位仁波切給她作回向。仁波切說: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麼多人的稱讚,再加上自詡功德,功德裏夾著傲慢,已經消耗掉了。

世間很多人都想當官,然後貪汙受賄,不知道這是愚蠢至極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該有的福報,如果享用太過,都容易招災,何況是不義之財?而且貪汙千萬人的財產比貪汙一個人的財產,罪報要大千萬倍。他失去的福報、得到的災禍比得到的不義之財不知要多多少倍!簡直不可想象!所以,真正的聰明人是絕對不會去幹貪汙這種愚蠢的事情的。

俗話說"吃虧是福"。吃了虧之後,比如說被人冤枉,被人誹謗,要是心裏很坦然,不起怨恨,則是消了業,就是福報。要是怨恨不平,則又造了業。

我們的民族有惜福、積福的傳統,比如吃飯要吃幹淨,不要浪費,不然會折損福報;要愛惜字紙,不要用有字的紙墊坐,特別是上廁所不要使用有字的紙;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舊了不要用作糞桶,襪子用破了不要用來抹桌子,帽子不要用來墊坐;要孝順父母,恭敬長輩;佛像佛經要放在較高的、幹淨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長輩溺愛孩子,會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報。

很多地方的人喜歡給小孩或老人做壽,大辦酒席,殊不知這樣也非常折損福報。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給人這一拜,只能活五年。況且做壽時一般都要殺生,這些命債除了殺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來承擔。如果親人死的時候這樣做,則是直接把亡人往惡道火坑裏推。許多大德開示:不要把先人的骨灰或照片供在家中,天天對它上香。很多人以為這樣先人會保佑自己,殊不知先人自己都不知道落到了哪一道中,可能他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這樣做對先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給他們帶來傷害。我們可以把先人的較小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為先人祈願,願他們脫離輪回。這樣,我們其實是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對先人上供。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這樣也十分不好。最好把骨灰混以泥土,造一些不動佛的像,並請大德誦經開光,然後把佛像投放在海洋中。這樣做,對先人的利益極大。如果沒有條件造佛像,應該請大德為骨灰誦經,然後把骨灰帶往聖地朝禮,最後把它撒在幹淨的山上或海中。

《百業經》裏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懺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懺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複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所以我們做人要小心謹慎、謙虛禮讓、多行力所能及的善事,勿做惡事;為自己和家人多積累些福報資糧,以酬來路!忘卻小我,成就大我!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文薰(台灣律師)

「因果業報」是宇宙律則

佛家說因果,法律人也說因果。佛家的因果是指因果業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宇宙律則;法律人的因果是指「因果關係」,亦即「某行為」發生「某結果」,其行為與結果間所存在的必要關係。這個必要關係的存在與否(嚴格來說是舉證的成功與失敗),決定了法官判決勝訴敗訴以及責任高低的最終結論,因此被當成了法律論述的工具與裁判的基礎。

「因果關係」是行為與結果的必然

要了解法律上的「因果關係」,只要把握好已經發生的「某行為」及已經發生的「某結果」,然後找到這兩者之間的連繫關係──亦即證明一般事件正常發展過程會產生如此的結果,即可建立起因果關係。但是要了解佛法的因果論,就沒有這麼容易了。《三世因果經》釋迦牟尼佛回答阿難的問題時說:「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由於佛家是相信生命輪迴的,所以這個因果是貫穿前世、今生與來世(三世),無窮無盡的延續(今生成為來世的前世,來世又成為下一世的前世,所以「三世」是向前也是向後的無量延伸)。現在的這一世,只不過是過去無量無際的時間過程與未來無量無際的時間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現在的這一世,在整個生命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剎那。正因為只是一個剎那般的短暫,所以無法以這一世的現象去揣測前世或預測來生。畢竟累世積下的善業或惡業,都無法在如針尖的單獨一世完整呈現,但是這些業力既然存在,就會有發生作用的一日,只不過它的落點不一定是生生世世的哪一世。

從這個角度來比較,人造的法律便卑微到無足輕重了。因為人造的法律僅對一人一世有效,而且往往還有保鮮期,逾期就失去追訴的效力。即使建立起無懈可擊的因果關係,但還是敵不過可以終止一切法律活動的「追訴時效」(Statute of Limitation)。尤其是當被告(案件已起訴)或犯罪嫌疑人(案件尚未偵結起訴)死亡時,一切法律活動當然停止。但佛法的因果是沒有「追訴時效」限制的,也不會因為死亡的發生而停止,這些業力會跟著一個人生生世世,追隨一個人到天荒地老,直到那股業力消竭殆盡。可是人活著就有造業的可能,所以業滾業、利上加利的結果,業力的作用也就難有窮盡的一天。

法律有期限 業力難窮盡

由於法律的運作是被限制於一生一世之內的,所以法律的運作固然處理了一組人(法官、律師、檢察官、原告、被告等)的單一案件在一世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同時亦被佛家更廣大的因果關係所涵蓋,同一組人又應驗了前世的果,或形成後世的因。相信因果業力的人,因此對於法官這項工作──判生判死並且介入他人因果業力關係──視為畏途,甚之立為家訓,嚴禁子孫擔任法官、檢察官。

但這也算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上去了。因為從佛家的角度來看人世的一切恩恩怨怨,既是前世因果的了結,又或許是來世因果的締結。法官這個工作不能自外於這些因果業力的安排,所以法官的工作正是協助發生糾紛的兩方,在這一世裡先做部分的結帳。不過,若起心動念之間有任何擺不正自己角色的問題──例如接受關說而枉法裁判,或未窮盡責任而草率裁判,這就如同加入戰局一樣,被捲入強烈的因果業力之中。所以法官與檢察官這種角色是很難扮演的「高危險性」工作,必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玩法者為求勝而掩真相 業力隨至

而律師身負辯護與攻擊的責任,如果沒有時刻保持清醒,對自己的角色有充分的認識,很難不陷入盲目追求勝利的泥淖中。這種一味求勝的心態,未必是為了名利,有時只是為了看到自己當事人獲得勝訴時的那種歡欣的表現。但說到底不論是為名、為利或者為了情份,一但以當事者的勝負為自己的勝負,就會難以保持清醒。執著於勝負之際,事實真相就會被丟在腦後,甚至被刻意掩蓋。因果業力也就在選擇中同時降臨。

心體光明 業報離身

倘使法律人(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與一切法律工作從業人員)把眼光拉開,看的不僅是單一案件的「因果關係」,而能在起心動念中看到生生世世的「因果業力」,就能在最後審判──真正的審判時挺胸站直,也就不會在個案的真相面前擺不正自己。可是「眼睛看不到的輪迴業力,如何叫人置信?」法律案件的現實也迫得法律人對這些看不到的領域忽視不計。然而習於思辯的法律人不妨想想,身為一個必有一死的肉身凡人,相信佛陀的因果業力說法,有何損失?在一思一念中擺正自己,至少可以得到平靜的心情與舒坦的睡眠;但若慈悲的佛陀所說的因果業力確實存在,那麼不顧一切追求物質報酬的後果,將會如何可怕?算盤隨便打一下,就會知道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哪一個。

或許有人說,哪裡可以用這樣的心態去權衡神佛的教誨,這是對神佛的褻瀆!其實人豈能褻瀆神明?不當的言行心態只能羞辱自己。慈悲的神佛在歸正人心時,總會許人認識的過程以及悔過的機會。法律人用許多與佛法相近的名詞「法」、「律」、「因果」來建立法律世界,又深深介入人世間的各種恩恩怨怨,這樣的機會與天賦都非偶然。何妨拿出算盤來打一打?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解結解結解冤結
解了多生冤和業
洗心滌慮發虔誠
今對佛前求解結
藥師佛 藥師佛
消災延壽藥師佛
隨心滿願藥師佛

回向(冤親債主,歸回本位,離苦得樂,好好修持,得正果,坐果位)
功德回向(工作順利)

lmy05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